close

台中難得下起了雨,但這都不影響我下午愉悅的心情。

來到位於自由路的藝術銀行 (老實說也是因為這個活動我才知道)參加藝術afternoon tea 藝術x潮流 講座

×藝術銀行為公營組織,由文化部主辦,國立臺灣美術館執行的計畫,透過藝術作品的租賃流通,推動公民美學、活絡藝術市場。

范特喜微創文化總經理鍾俊彥 經理主講

移居到台中將近一年,因為住的近的關係,三不五時就會去范特喜綠園道旁搭築起的文化聚落商圈閒晃,因為尊重社區發展,人們也會很自然地融入這塊風景之中,而不會產生排斥,以下我整理了一些在此次座談的收穫:

  1. 老屋改造其實是重新定義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,閒置空間再活化,范特喜選擇[減法原則],讓空間再度釋放出它的生命軌跡。例如說,在翻修的過程中會刻意保留建物的質感(斑駁水泥牆面或是紅磚屋頂),但是老舊的建材經過時間的摧殘大多很容易讓屋子生病,防水排水問題就是在施工時要注意,到底要留下多少建物時間軌跡?要如何在預算與文化連結之間平衡又是一個取捨。
  2. 文化,簡單的定義就是{由大多數的人所留下來的生活軌跡}在保留文化之餘,改造房子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周遭環境與天然的光線甚至是風的流動。
  3. 尊重當地社區發展,如果要做個會讓人願意停留下來的地方,其實不一定要咖啡廳,其實花店、書店,甚至是美髮沙龍也可以,重點是創造出社區應有的生活感,讓人會很自然地在巷道內散步聊天拍照。 -做出差異化
  4. 在對外尋求資金時,其實台灣人很有趣,手握資源的人不見得一定很勢利眼,如果你讓他們懂你的理念,進而認同你,說不定你得到的幫助會比預期的還要多很多,因為有反饋社會的心態。
  5. 先有一個很明確的核心價值,架構它,實踐它,做出初步成果的時候再給予商業元素。就像是提供創意工作者空間時,不要設限他們的商業模式(和空間),以免還在萌芽階段的幼苗會立刻被摘除。面對不同的使用者會有不同的收費模式,有的收租金,有的免租金但是共同開發商品,有的是享有共同股權等,一定要因應不同的人做些微的調整。
  6. 參考老屋的過去歷史脈絡,再來與現在環境作融合或加入新元素,做出它應有的味道之後,再來加入商業元素。
  7. 文化聚落最後一定會因為資本主義被拉平,各店家反而難以凸顯特色,換位思考,如果不要做成文化聚落呢?一定會有其他的模式呈現,因為不會只有一個解決方案,都要因應不同的空間和社區脈絡去更改核心價值的呈現方式。

會後我和鍾經理討教了一些問題,與現場其他賓客交換了名片,對於我自家台南文化一級戰場的老屋改造計畫,回家還有一番功課要做……

arrow
arrow

    海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